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电话:0716-4172187

国标代码:14555

湖北省招生代码:C610

人民日报“三赞”荆楚非遗传承院—记漆艺传承人邹传志:指尖髹漆坚守非遗技艺 校企合作创新传承模式

来源:未知  作者:主编  时间: 2022-07-09   

在湖北省荆州市东边城区一处仿古建筑中,今年52岁的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传承人邹传志正手执着一只极细的毛笔,为即将完工的文创产品“虎座鸟架鼓”描绘羽毛的色彩。一笔作罢,只见两只昂首卷尾、四肢曲伏、背向而踞的卧虎趴伏于地,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鸣凤,栩栩如生地展示在眼前。

1658714419214320.png

▲邹传志在工作坊从事楚式漆器髹饰工作

这样的场景,对于痴迷楚式漆器的邹传志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他虽记不清耗费了多少木头和大漆,但截至目前,出自他手的上千件漆器作品,承载的是一份执着,更是一份热爱。

邹传志1970年出生于湖北省荆州市,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从小他就对楚式漆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0年开始正式随父学艺,在荆州市博物馆从事出土漆器的文物复制工作。

对大多数初学者而言,“漆咬”的过敏反应成为“劝退”的拦路虎。那时,为了保证艺术品的完美,制作过程中需要匠人直接接触大漆。邹传志开始学艺的第一天便全身红肿,继而生出很多大水泡。

然而,过敏反应只是邹传志学习髹漆道路上遇到的第一个小障碍,漆器的胚胎制作却蕴藏着更多凶险。邹传志介绍,胚胎制作简称制胎,就是用斧、刀、凿等工具对木材进行砍、削、挖等加工,从而制成所需要的胎体。

“制胎对刀法的要求极为苛刻,角度一旦掌握不好便很容易划伤手指。”邹传志一边说着,一边将手掌摊开,只见那结满老茧的双手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伤痕。

邹传志回忆,在他还是学徒时,有一次操作不慎将手划伤,一刀下去直接见骨头,血也不停地往外涌,于是他便赶去附近诊所准备打针。“医生当时一看我这情况就说必须缝针,可一听要花几十块钱,我一时也拿不出这么多。"为了省钱,邹传志心一横,便让医生不打麻药直接缝针。就这样,他亲眼看着那根像钓鱼钩一样的长针在他的伤口处缝了6、7针。

回想起初学髹漆技艺的艰辛,邹传志感慨万分,他也在这日复一日的打磨中更加坚定了弘扬楚式漆器的信念。2007年,邹传志与父亲成立了荆州市唯楚木艺有限公司,计划将漆器产品打入市场,走进寻常百姓家。同年,他在荆州老南门外御河路租下了500多平米的破旧厂房,开始批量生产漆器。

然而,市场化的探索却并不容易,漆器销售面临两方面的窘境:一是楚式漆器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短则三个多月,长则一年才能完成,加上大漆价格不菲,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二是市场迟迟打不开,需求量太小,销售遇阻。

踌躇之际,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向邹氏父子抛来了橄榄枝,许诺免费提供场地供其开设漆器工作坊,并通过传承院的平台为邹氏父子生产的漆器打开销售渠道。于是,2014年,邹氏父子便通过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带着十几位务工的师傅正式入驻传承院。在此专心传承并发展非遗技艺,并在传承院的介绍下多次带着漆器产品前往外地参与展览,运气好的话一场展销会下来能收到好几万元的订单。

1658714419168810.jpg

▲邹传志在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为学生讲解楚式漆器髹饰技艺

传承非遗技艺,最难在创新,而传承院的学生却给邹传志提供了不少创作启发。“传承院每年都会举办一些研学研修活动,并聘请我作为讲师带领学生参观和学习髹漆技艺。”邹传志表示,他时常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年轻人大胆构图、采用不规则图形的设计理念也让他打开了让楚式漆器融入现代生活的新思路。

邹传志锐意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歇。就在去年,邹传志以王羲之《兰亭序》为创意设计的茶具产品“曲水流觞”入选“湖北十大创意礼品”榜单。整套茶具采用红黑相间的底色,盖上是简化的水波纹图、侧面则是一组士大夫郊游出行的繁华景象,主体由茶盒和三个耳杯组成,茶盒采用脱胎技艺,轻薄且不易变形;耳杯则让大漆与紫砂“跨界”。邹传志介绍,这套产品一经入选,前来订购的电话便响个不停,最多的一笔订单便有500件。

1658714419136466.jpg

▲邹传志创作的“曲水流觞”茶具产品

怀揣着32年的热爱与坚守,邹传志将情感注入到漆艺事业中。问及下一步规划,邹传志表示,要继续加强楚式漆器创新,让漆器古为今用,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传承。“希望有朝一日,楚式漆器能重归昔日的繁荣,愿我们祖辈创造的灿烂文化能在这片荆楚大地上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