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电话:0716-4172187

国标代码:14555

湖北省招生代码:C610

我校荆楚非遗传承院获人民日报一天“双赞”

来源:人民网  作者:主编  时间: 2022-06-29   

6月29日,人民日报综合频道、文创频道刊发《湖北荆楚非遗传承院:创“产学研”新模式 传“大荆楚”古技艺》,报道我校荆楚非遗传承院“产学教融合”非遗保护荆州模式。

1658714079510989.png

全文如下

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的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以下简称传承院)一间“楚绣”工作坊内,楚绣民间工艺大师李友珍和她的学生正飞针走线,专心进行着刺绣创作。李友珍时不时抬起头看看学生的作品,并作出指导;只见学生手握针线上下穿梭,一副精美的楚式图腾初现模样。

1658714079154697.jpg

▲虎座鸟架鼓

处处回廊、步步皆景、满眼“非遗”,在这古色古香的传承院内,像“楚绣”这样的非遗活态传承工作坊共有18个,每个工作坊即是一个国家级非遗技能传承项目,涵盖楚式漆艺、楚式斫琴、淡水贝雕等非遗技艺,另有12项省级非遗技能传承项目。

这里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被荆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批准为3A景区。传承院成立于2012年11月,设有非遗保护、传承、教学和生产等四类工作坊。依托传承院所属的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聘请非遗传承人为职业教育老师,带薪授徒,并为非遗大师们提供免费工作场地,让他们无顾虑地传承技艺。

安静清幽的工作环境和稳定的收入让原本漂泊不定的一众非遗传承人们有了“家一般的非遗传承港湾”。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邹德香、淡水贝雕技艺传承人简昌木、磨鹰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孙宏成等均聚集于此,专心地守护技艺、安心地传承技艺、用心地发展技艺。

正因为传承院和非遗传承人们二者的相互成就,让传承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传承院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展示技艺才能的平台;而他们的入驻,让荆楚非遗技艺平台有声有色,让非遗真正得以“活”起来。古老的荆楚传统文化通过大师们精湛的技艺,变成一件件出神入化、栩栩如生的非遗工艺品,在这里,喜爱优秀荆楚传统文化的人们不仅能够看到、摸到、感受到,还能学习到,如此全方位沉浸式的体验也吸引了大量青年学子前来求艺。

“传承院的大师们各个身怀绝技!跟着大师们学习后,深深地热爱上了非遗技艺,未来我希望能借助传承院平台继续深造,成为一个合格的传承人。”专修楚式漆艺的“00后”毕业生马广波坚定地说。依托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每年有近5000名学生选修非遗传统手工技艺,近800名学生报读非遗相关专业,传承院实现了非遗传承的持续“造血”。

非遗技艺后继有人,传承院坚持活态传承的步伐也从未停歇。2017年,经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国家在荆州正式设立了传统工艺工作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为驻站单位。自此,非遗传承院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始了产教融合的发展之路,双方积极开展了地域文化追溯与复兴,传统工艺的记录与保护,传承人群的扶持与培养,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与推广等多方面的实践。

1658714079438537.jpg

▲楚式漆器大师工作坊

为了让非遗技艺实现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涅槃,传承院和工作站于2019年联合开发出文创品牌“荆作·楚生活”,还与北京、深圳的多家公司合作生产,让非遗技艺接轨市场环境,为非遗传承人拓宽销售渠道。现在,“荆作·楚生活”牌漆艺古琴每年销售额约2000万元;其它漆器和文创衍生品年销售额2000万元,其中定制漆器的订单金额近1000万元。

目前,传承院正围绕着琴、食、茶、书4个主题进行深度和精度开发,比如餐具、茶具、文房四宝、古琴等系列文创用品,力争开发出一批贴近现代生活、让更多人愿意购买并买得起的文创生活用品。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经过10年的摸索发展,传承院已在文化、旅游、教育三大领域创新并搭建了“文以化人”的四条价值链平台,探索出“院+坊+馆+中心+公司”五位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

因传承模式和理念先进、技能项目荆楚特色鲜明、市场前景较为广阔,荆楚非遗传承院被授牌 “楚式漆器生产性保护基地”。在传承院基础上升级建设的“荆楚非遗工匠小镇”也将于2023年10月竣工,未来将形成更大规模的多功能一体化文化生态聚集区,继续为荆楚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加一把火”。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